宿新市徐公店
沈聪萍
篱落疏疏一径深,
树头花落未成阴。
儿童急走追黄蝶,
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——杨万里
【教学目标】
1. 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2. 感知诗的情境,激发学生热爱生活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图片引趣,揭示课题。
1、幻灯出示图片,提问引趣:同学们,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,然后,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。(小男孩、黄蝶、花、小路)
2、再问揭题:大家来到这里,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?(美丽)人呢?(可爱)这是哪里呢?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,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。(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)
3、让生齐读课题,理解题意。
二、自由读诗,读通诗文。
1、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,读通古诗。
2、指名读,读中正音。
3、齐读古诗。
三、学习古诗
1、出示全诗画出节奏,诱导学生自己读出七言诗节奏。
宿新市徐公店
唐 杨万里
篱落|疏疏| 一径| 深,
树头| 花落| 未| 成阴。
儿童| 急走| 追|黄蝶,
飞入| 菜花| 无处| 寻。
2、教师范读古诗。
4、学生自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,对不理解的字词或诗句进行质疑。
5、班内交流学习情况,(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)
四、吟诵至背,制卡悟情。
1、师语:这么美的春天,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?
2、录音范读,学生模仿朗读,直至背诵。
3、课堂制作:
l 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。
l 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。
l 作品加工,涂上颜色送给你的朋友或家人。
【参考资料】
[简析]
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,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。
头两句“篱落疏疏一径深,树头花落未成阴”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。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。篱笆旁还有几棵树,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,嫩叶还未成阴。篱笆和小路,点明这是农村;“花落未成阴”和结句中的“菜花”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。
后两句“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”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,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。“急走”、“追”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。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,将儿童的天真活泼、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,跃然纸上。而“飞入菜花无处寻”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。“无处寻”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,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、不知所措的儿童。
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,平易自然,形象鲜明。杨万里为官清廉,曾遭奸相嫉恨,被罢官后长期村居,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,描写自然真切感人,别有风趣。
作者简介
杨万里(1127~1206)
南宋诗人。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进士。官至秘书监。主张抗击金人,收复失地。以正直敢言,累遭贬抑,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。诗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齐名,并称南宋四大家。今存诗作4200余首,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。其《初入淮河四绝句》、《舟过扬子桥远望》、《过扬子江》、《雨作抵暮复晴》等诗,抚今追昔,即景抒怀,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相当高。也写过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,如《竹枝歌》七首写纤夫雨夜行船,《圩丁词十解》写筑堤圩丁,以及《插秧歌》、《悯农》、《悯旱》、《农家叹》、《秋雨叹》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农民艰难生活的同情。杨万里初学江西诗派,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,50岁以后诗风转变,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,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。诚斋体讲究所谓“活法”,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,用幽默诙谐、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。如《檄风伯》:“风伯劝尔一杯酒,何须恶剧惊诗叟!”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。所著《诚斋诗话》不专论诗,也有一些文论。所作赋,以《浯溪赋》、《海赋》为有名。所作词今存仅15首,风格清新,富于情趣,颇类其诗。又精于《易》学,有《诚斋易传》,以史证《易》,为经学家非议。所著《诚斋集》133卷(包括10种诗集及各体文章),有《四部丛刊》本;《杨文节公诗集》42卷,有乾隆间刻本;《诚斋易传》20卷,有曝书亭影宋本;《诚斋诗话》1卷,有《历代诗话续编》本。
杨万里写田园诗,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,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。他的《宿新市徐公店》(篱落疏疏一径深,树头花落未成阴。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)《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》(①梅子留酸软牙齿,芭蕉分绿与窗纱。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。②松阴一架半弓苔,偶欲看书又懒开。戏掬清泉洒蕉叶,儿童误认雨声来。)可以参阅。不同的是,《舟过安仁》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,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。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,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。当然,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。
杨万里嗜茶如命
杨万里(1127年-1206年)﹐字廷秀﹐号诚斋﹐吉州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﹐传世者仅一部份。其诗与尤袤﹑范成大﹑陆游齐名﹐称“南宋四家”﹐而其诗体则自成一家﹐称“诚斋体”。
杨万里有关茶的诗文和陆游的诗作有一明显差异﹐就是非常浓郁地表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心境。
杨万里有一首《武陵春》词﹐在词中小序中他说﹕“老夫茗饮小过﹐遂得气疾”﹐词中又说﹕“旧赐龙团新作祟﹐频啜得中寒。瘦骨如柴痛又酸﹐儿信问平安”。由于嗜茶﹐“茗饮小过”﹐“频啜得中寒”﹐弄得人“瘦骨如柴”﹐但他仍不愿与茶一刀两断﹐他在另一首诗中说﹕“老夫七碗病未能﹐一啜犹堪坐秋夕。”虽病不绝﹐只是少喝点罢了。
此外﹐杨万里由于夜里也好饮茶﹐故常常引起失眠﹐但他决不责怪饮茶。他在《三月三日雨﹐作遣闷十绝句》中说﹕“迟日何缘似个长﹐睡乡未苦怯茶枹。春风解恼诗人鼻﹐非菜非花只是香。”其《不睡》诗又说﹕“夜永无眠非为茶﹐无风灯影自横斜。”
杨万里嗜茶如命可见一斑。
但其嗜茶如命绝非是口腹之贪﹐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。杨万里在《习斋论语讲义序》中说﹕“读书必知味外之味﹐不知味外之味而日‘我能读书’者﹐否也﹗《诗》曰﹕‘谁谓荼(即茶)苦﹐其甘如荠。’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。”将读书与饮茶作比较﹐由饮茶而想到读书﹐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﹐因此﹐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﹐仍不愿放下茶杯。
杨万里嗜茶如命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正道。宋人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中记载说﹐杨万里从常州知府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时﹐将万缗积钱弃于常州官库﹐两袖清风而去。他致仕回乡后﹐“清得门如水﹐贫唯带(皇帝所赐的玉带)有金。”故居老屋三代末加修葺﹐只能挡挡丝风片雨。
杨万里一生清廉﹐其子杨伯儒也以清廉著称﹐在广东任官时﹐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钱代贫户纳税。而杨伯儒病入膏肓﹑临终之际﹐却连入殓的衣衾也没有。
“故人气味茶样清﹐故人丰骨茶样明。”这是杨万里《谢木韫之舍人赐茶》中的诗句﹐他将茶的清雅﹑明澈﹐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﹑丰骨﹐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﹑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而即以其诗还颂其人﹐杨万里也当之无愧﹗